一是“互联网+”提升教育管理水平。建成了“标准统一、共建共享、信息互通、应用联动”的数字化校园群体。充分发挥高网络带宽及信息技术大数据采集、分析、整理的优势,以“安丘市教育云平台”网络数据云为依托,搭建沟通交流平台,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,义务教育招生报名录取、物品订购、教师学生管理考核、财务审批、校务公开、信息发布全部在网上进行,实现了大数据管理,进一步解决了部门之间数据孤立的问题,调整理顺了各项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脉络,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。
二是“互联网+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。学生通过人人通平台,可以获取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的网络课程教学服务,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渠道,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。建设了覆盖城区、平原和山区学校的30处自动录播教室,录播教室提供“校内录课,促进教师成长”、“全市直播,共研一节课”、“两校互动,共上一节课”、“随时点播,形成评价机制”等多种应用模式,为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、教学研究、教学交流、教研评比、成果展示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全面提升了区域教研教学水平。通过开展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”、“现代教育技术大比武”、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例评选、推广”等活动,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,极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。
三是“互联网+”实现优质资源共享。加快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,在整合本地和成品教育资源的基础上,组织全市名师、骨干教师共同建设全学段数字化教学精品资源库,建成了“数字教育云资源超市”,目前,“超市”已有精品课堂实录和微课1.2万余节,涵盖幼儿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职业学校所需的各类资源主题。同时,组织开展分区域、分层次、分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推广,建立了资源共建共享和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,形成了 “人人享有、人人利用、人人贡献”的本地化的、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库。
四是“互联网+”推进家校交流互通。搭建了家校通平台,家长通过平台就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,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,还可以得到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点拨,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互动、快捷、实时的互动交流,进一步拓展了教师、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渠道,形成了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和谐共育、共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。
五是“互联网+”铸固学校安全金盾。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,构建了以教育局为总控中心,各镇(街、区)教管办为二级分控中心,各学校为三级监控中心的三级学校安全监控网络。投资近400万元,将全市271辆校车纳入校车监管系统,教育局、镇(街、区)教管办、学校三级监管中心通过DID LED大屏幕可对校车实时监控、定位和跟踪管理,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或是“智慧教育”平台得知孩子上下车时间,查看孩子在车内情况,查看目前校车所有位置和运行轨迹,实现学生安全无缝隙覆盖。
六是“互联网+”提高设备应用效益。自主研发了“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”和“信息化设备报修报检平台”,率先设立了信息化设备维修专项资金(每年80-100万元),在全市实行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统一管理、调配,教育信息化设备统一报检、维修,确保了所有信息化设备稳定、高效运行,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效益。